茶馬古道新茶香:一片葉子的振興路
| 2025-10-26 20:17:37??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中新網甘孜10月26日電 題:茶馬古道新茶香:一片葉子的振興路 作者 袁牟知博 深秋的四川省甘孜州九龍縣魁多鎮(zhèn),海拔2000余米的茶山上晨霧未散,一處雕塑靜靜矗立——一雙手輕輕捧起三片茶葉,指尖朝著對面山巔方向延伸。村民說,若是在傍晚遙遙望去,常能看見群山之上日月同輝的景象,而那三片茶葉,寓意著漢族、藏族、彝族在這片土地上共同守護著茶葉產業(yè)。 “我家目前種有14畝茶葉,還有幾棵老茶樹。”茶農向龍剛說,當?shù)厝藢Σ枞~感情深厚,世世代代都種茶。他身后的茶叢間,幾株樹干粗壯的古茶樹掛著藍色標牌,記載著樹齡等信息??噫?zhèn)黨委書記秦秀珍介紹,當?shù)夭铇涠酁楣嗄?,需通過根系、寄生物等情況判斷樹齡,經專家判斷,全鎮(zhèn)100年以上的老茶樹有14.7萬株,其中300年以上的有7.8萬株,500年以上的有5.3萬株。 魁多鎮(zhèn)的茶香,早在茶馬古道時期就飄向遠方。秦秀珍說,這里曾是“南通云南必經之大道”,九冕線(九龍至冕寧)作為茶馬古道重要支線,曾見證“里伍賣茶、江郎易馬”的熱鬧場景。過去,商人們背著茶包、趕著騾馬,沿著雅礱江邊的山道穿梭,將魁多鎮(zhèn)的絨巴茶運往各地。 而被列為甘孜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絨巴茶,從原料選擇到制作工藝都藏著獨特智慧。每年冬季制作絨巴茶時,茶桿不會被丟棄,而是與茶葉一同參與加工,輔助降低氟含量,避免損傷牙齒。茶花煮出的水,也會加入茶葉制作中,賦予茶葉特殊的清香。煮茶的灶頭更是極具特色,由彝族的火塘、漢族的土灶、藏族的三鍋莊組成。 絨巴茶的傳承之路曾一度坎坷。秦秀珍回憶,九龍縣境內曾僅有魁多鎮(zhèn)村民澤翁拉姆掌握完整工藝。澤翁拉姆生于1953年,家人世代居住在百年古茶園畔,受祖輩影響,幼年便隨父親學習制茶。為保護這門老手藝,魁多鎮(zhèn)不僅建起絨巴茶非遺工坊,還將工坊作為傳習所,讓澤翁拉姆等傳承人帶徒制茶。 在絨巴茶非遺工坊的展示架上,絨巴茶的包裝兼具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既有牛皮紙袋這種傳統(tǒng)樣式,也有優(yōu)化設計后的精品包裝。秦秀珍說,這是當?shù)匕傩盏摹笆卣齽?chuàng)新”,即便一直需要手工制作的絨巴茶,也會開始嘗試進行工業(yè)化生產。 魁多鎮(zhèn)的茶樹,不僅能用于制作絨巴茶,還能產出備受好評的紅茶?!拔覀儸F(xiàn)在的茶葉產品以紅茶為主,可以泡15泡左右。通過工藝改良和品種培育,已形成紅茶、綠茶、白茶等多品類布局?!鼻匦阏湫χf,魁多茶常收到的評價是“能喝到陽光的味道”。 從茶馬古道的“邊銷茶”到如今的“多品類金葉子”,魁多鎮(zhèn)的茶葉產業(yè)正煥發(fā)新生。秦秀珍介紹,截至目前,全鎮(zhèn)茶園面積已達5300畝,建成四川省三星級農業(yè)園區(qū)和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2022年,鎮(zhèn)里成立九龍縣云上天鄉(xiāng)農業(yè)發(fā)展公司,這是全鎮(zhèn)1637戶5250名老百姓完全控股的集體經濟公司。2024年,帶動3家茶企年銷售額突破2200萬元,村集體經濟突破110萬元。 傍晚,澤翁拉姆坐在木桌前,將剛壓制好的茶餅逐一放進改良后的包裝里,待最后一個茶餅碼齊,她取出專屬印章,在包裝一角穩(wěn)穩(wěn)蓋下。不遠處的茶山上,單軌小火車裝滿茶農剛采下的鮮葉,正緩緩行駛。金屬軌道與木質茶筐碰撞的聲響,仿佛在此刻,與昔日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鈴鐺聲隔空共鳴。(完) 【編輯:曹子健】 |
相關閱讀: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