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12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5月12日是我國第八個防震減災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福建省防震減災近期進展新聞發(fā)布會”,就我省防震減災階段性科技成果和公共服務產品情況進行了通報。會上,有關領導回答了記者提問。
記者:臺灣地區(qū)地震經常影響到我省,當房屋搖晃時,公眾需要做些什么?我省居民該如何應對臺灣地震?
省地震局應急救援處處長、高級工程師黃宏生:大家知道,臺灣是地震多發(fā)地區(qū),與福建一水相連,最近距離只有約70海里(約110公里),因此,每次有地震發(fā)生時,福建都會受到影響,但主要是有搖晃的震感,很少能達到房屋倒塌的烈度。因此,當臺灣地區(qū)發(fā)生地震時,大家不必驚慌害怕與奔跑,只要根據自己所處位置、環(huán)境和條件,避開次生災害危險源,如陡坡懸崖、窗口陽臺、電梯、貨架等,采取相應措施即可。記住避險原則:因地制宜、就近避險。要想做到地震時不慌亂,平時的學習和演練是關鍵。大家可以通過福建省地震局的官網、微信微博、12322服務熱線、福建數字地震科普館等途徑來學習了解防震減災知識,增強防震減災意識。積極參與單位、家庭的地震防災演練,排除或加固薄弱環(huán)節(jié),熟悉疏散通道和應急避難場所位置,學習自救互救基本技能,提高防震減災能力,這不僅可應對臺灣地震,在外出到地震多發(fā)地區(qū)時,也可以沉著冷靜應對地震突發(fā)事件,減輕地震災害損失。
記者:我省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現狀,目前實現了哪些突破?
省地震局副局長林樹:近年來省地震局積極推進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現已建成密度較高的地震預警觀測臺網,率先在全國建成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并于2012年9月開始在線試運行,2015年1月,實現在我省地震系統內部預警信息發(fā)布。從運行的效果來看,達到預期系統設計目標,對于2016年2月6日臺灣高雄M6.7地震,全省沿海強烈有感,系統在震后27秒發(fā)布預警信息,沿海城市均有40秒以上的預警時間,如福州59秒,廈門42秒。從這幾年的地震預警系統試運行情況來看,系統已初步具備向社會公眾發(fā)布的能力,目前已在晉江開展地震預警發(fā)布示范工作,力爭2017年為全省公眾產出穩(wěn)定、高效、準確的地震預警信息。
另一方面,省地震局在加強地震預警工作管理、強化地震預警系統規(guī)劃和建設、預警信息統一發(fā)布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2015年5月,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福建省地震預警管理辦法》,并于2015年8月執(zhí)行,這將對規(guī)范地震預警工作,充分發(fā)揮地震預警功效,科學有效減輕地震災害損失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我省有哪些地震構造?這些構造與地震活動有什么關系?
省地震局副局長林樹:我省主要有二組地震構造。
一組縱貫省地震省的北東走向斷裂,主要有:濱海斷裂帶、長樂—詔安斷裂帶、政和—海豐斷裂帶、邵武—河源斷裂和南平—寧化斷裂帶。
另一組是橫切省地震省的北西向斷裂,主要有:閩江斷裂帶、沙縣—南日島斷裂帶、永安—晉江斷裂帶、九龍江斷裂和上杭—云霄斷裂帶。
這兩組斷裂共同構成了省地震省縱向成條、橫向成塊的網格狀構造格架。
從地震活動分布情況來看,我省地震活動在空間上呈現東強西弱、南強北弱的特征;小震活動大多沿斷裂帶呈條帶狀展布,中強地震多發(fā)生在兩組地震構造交匯部位。據統計4級地震大致1年發(fā)生一次,5級地震則大致11年左右發(fā)生一次。有史料記載以來,我省陸地發(fā)生過的最大地震是1185年發(fā)生在漳州盆地的6級半地震,海域的最大地震是1604年發(fā)生在泉州海外的8級大震。
記者:不同位置地震影響不同,對于不同位置的人如何利用微信服務平臺進行震后應對?
省地震局應急救援處處長、高級工程師黃宏生:對于同一個地震來說,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所處位置離震中距離不同,地震烈度——也就是地震破壞程度會不一樣。微信服務平臺針對不同烈度下,給出不同應對措施。比如在地震烈度小于5度情況下,系統除了給出所處位置離地震距離以外,還會主動告訴受眾這樣的地震對當地的影響,基本不會造成房屋倒塌,基本可以保持鎮(zhèn)靜從容應對地震。對于高烈度地區(qū)會根據不同烈度造成的破壞情況,給出相應的避震措施和建議。
記者:地震發(fā)生后,第一時間開展緊急救援是減輕傷亡的有效手段。請您介紹下我省地震應急救援力量建設情況?
省地震局應急救援處處長、高級工程師黃宏生:目前,福建省共有各級地震專業(yè)緊急救援隊伍97支,總人數達4821人,其中省級地震救援隊5支,隊伍人數640人,市級地震救援隊19支,隊伍人數1324人,縣級地震救援隊73支,隊伍人數2857人。
福建省各級地震救援隊伍在省地震局和所屬部隊的領導下,不斷開展相應的訓練和演練,(通過2011年華東區(qū)(安徽安慶)救援隊比武,2012年首次福建省級救援隊比武,2013首次華東區(qū)首次武警地震救援隊跨區(qū)演練、2014年福建省市級(消防)地震救援隊跨區(qū)演練、2015年福建省縣級地震救援隊跨區(qū)演練等演練活動,)救援能力不斷提升。在2007年寧德蕉城山體滑坡救援、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2010年南平、三明山體滑坡救援、2012年,寧德古田山體滑坡救援和福州城門鎮(zhèn)房屋倒塌救援、2014年福州快捷酒店倒塌事故等突發(fā)事件救援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地震現場應急隊作為地震現場的專業(yè)隊伍,除協同專業(yè)救援隊開展救援工作外,主要承擔地震現場流動監(jiān)測、震情趨勢判斷、烈度評定、災害調查評估、建筑物安全鑒定、科學考察、新聞與社會宣傳及后勤保障等地震現場工作。福建省地震現場工作隊由省地震局70人組成,各設區(qū)市、部分縣(市、區(qū))也依托地震部門、專業(yè)地震臺站、社會力量組建了地震現場應急隊伍。近年來省地震現場應急隊高效應對仙游地震震群、古田地質滑坡等突發(fā)災害。
此外,地震救援志愿者隊伍作為專業(yè)救援隊伍的重要補充,在地震現場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弘揚了社會的正能量。福建省是全國較早開展地震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建設的省份,2009年,福建省地震局、共青團福建省委、福建省紅十字會聯合成立福建省地震救援志愿者行動指導委員會,在全省推進地震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建設工作。2012年福建省地震局被增選為省志愿服務活動協調小組成員單位,根據任務分工,省地震局與省消防總隊負責共同牽頭著力打造福建省應急救援志愿者服務品牌。2014年福建省在全國率先啟動第一響應人培訓班項目,針對基層培訓志愿者骨干自救互救技能。截至2016年初,全省已建立地震救援志愿者隊伍378支,注冊地震救援志愿者萬余人。
記者:最近世界各地大震頻發(fā),福建有沒有發(fā)生較大地震的可能?
省地震局副局長林樹:據統計:全球年平均發(fā)生7.0級以上地震18次左右,2016年1月1日至今4個多月,全球共發(fā)生7.0級以上地震8次,最大地震為印尼海域7.8級,地震頻次仍屬正常水平或略高,上半年地震主要集中在4月份,共發(fā)生5次7級地震,由于地震活動存在成叢密集—平靜間歇起伏變化的特點,因此密集的活動也屬于正常現象,這些7級地震活動是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正常的強震活動。近期的強震活動之所以引起媒體和公眾的關注,主要是地震多發(fā)生在有人區(qū),造成一定傷亡損失,這可以理解,但將全球大區(qū)域板塊間的地震活動與我省是否發(fā)生破壞性地震直接關聯,缺乏科學性,因為構造背景不同,其內在應力積累的水平和速率也不同。
近幾年我省的地震活動水平不高,2014年以來沒有發(fā)生過4.0級以上地震,但2、3級地震活動時有發(fā)生。對我省地震活動性、前兆觀測資料分析,未發(fā)現明顯異?,F象。但近期全球強震活動密集,也不容忽視,省地震局將密切關注和跟蹤地震活動的發(fā)展趨勢,認真研究判定地震活動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