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時代,別讓思考能力“碎成渣”
2025-06-13 09:53:37?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清晨睜眼刷手機,通勤路上看短視頻,午休時間逛熱搜……你的生活被碎片化信息影響了嗎?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的一項調查顯示,63.3%的受訪者會隨時隨地刷短視頻,61.7%的受訪者經常查看社交媒體。長時間接收碎片化信息,50.3%的受訪者感覺自己思考能力下降,邏輯不清晰。 打開手機App,在算法推送機制下,觀點被拆解成情緒化的口號,長篇著作變?yōu)椤耙环昼娮x物”,熱點事件被震驚體、標題黨層層包裝……如今,不少人習慣了被手機“投喂”即食信息,既然可以接收現成的結論,何苦自己費神梳理信息、推敲邏輯?于是,大腦逐漸變得懶惰,深度思考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削弱。 但這樣獲取的信息,真的能為我們所用嗎?事實上,大腦在短時間內接收過載的信息,不僅不會讓我們豁然開朗,反而會因信息篩選困難而被分散注意力,削弱決策能力。并且,長時間沉溺于偏好且同質的內容,容易加劇認知偏見和思維僵化,讓自身陷入信息繭房之中。去年很火的一個詞“腦腐”,就很形象地描繪了當代人在碎片化信息轟炸下的注意力渙散、語言表達貧瘠和思考淺薄等癥狀。長此以往,個人會逐漸失去深度思考能力,難以形成獨立見解;在社會層面,當多數人思考力弱化,公共討論也將流于表面,嚴重擠壓理性對話空間。 如何把思考力從碎片化信息中“打撈”上來?調查中,有人建議篩選信息來源,關注高質量、有價值的媒體和賬號,主動走出算法視野;也有人通過物理手段“斷舍離”,比如給自己設定“無手機日”、使用防沉迷應用限制手機使用時長等,讓自己擺脫信息干擾,重建深度思考的習慣與空間。這些都不失為有效的嘗試。除此之外,平臺可以發(fā)揮關鍵作用。譬如,優(yōu)化算法,減少低質娛樂內容推送;給予知識科普類內容流量扶持,鼓勵創(chuàng)作者產出深度作品。社會層面同樣可以有所作為。不少城市、社區(qū)開展“書香節(jié)”“讀書分享會”等活動,營造了濃厚的閱讀氛圍。主動“出擊”、多方協(xié)同,方能在信息洪流中不被裹挾前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