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AI“信口開河”,技術倫理建設刻不容緩
| 2025-08-19 10:20:09??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據8月17日央視新聞報道,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fā)展,AI應用已深入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智能客服到內容創(chuàng)作,從醫(yī)療輔助到金融分析,AI正在重塑我們的信息獲取方式和決策模式。然而,近期頻頻出現的AI“信口開河”現象,卻給這項技術的健康發(fā)展蒙上了一層陰影。當AI開始“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時,我們不得不正視其背后潛藏的技術倫理危機。 AI“信口開河”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類典型特征。一是時空錯亂,如將相隔數月的事件強行建立因果關系;二是價值觀偏差,如在涉及歷史文化的問題上表現出明顯的錯誤傾向;三是無中生有,包括編造學術文獻、虛構新聞事件等。這不僅暴露了當前AI技術的局限性,更反映出我們在技術倫理建設上的滯后。 深入分析AI“信口開河”的成因,需要從技術、數據和監(jiān)管三個維度進行考量。技術層面,當前主流的大語言模型的工作原理是更擅長“模仿”而非“理解”,這從根源上導致“說謊不臉紅”。數據層面,訓練數據的質量直接影響AI的輸出質量,而現實中存在的數據污染、文化偏見等問題已經影響了AI的輸出內容,有報道顯示,0.001%的虛假文本可以產出7.2%有害信息。監(jiān)管層面,行業(yè)標準的缺失和倫理審查的不足,使得一些存在明顯缺陷的AI產品得以流入市場。 AI“信口開河”的危害不容小覷。在信息傳播方面,AI生成的錯誤內容可能導致謠言蔓延;在文化認知方面,帶有偏見的輸出可能影響用戶的價值判斷,如有智能手表告訴兒童“中國人不聰明”等;在社會治理方面,虛假信息的泛濫可能擾亂公共秩序或公共決策。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些風險往往具有累積性和隱蔽性,其負面影響可能在長期使用中逐漸顯現。 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構建全方位的治理體系。首先,技術研發(fā)者應當建立更嚴格的數據清洗機制,引入事實核查模塊,完善模型的糾錯能力。其次,監(jiān)管部門需要加快制定AI內容治理規(guī)范,建立分級分類的監(jiān)管框架。再次,行業(yè)組織應當推動建立統一的倫理準則和技術標準。 值得欣慰的是,這些問題已經引起各方重視。近期,國家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公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要求提供者應當對生成內容進行標識,并對其真實性負責。 技術發(fā)展總是伴隨著新的挑戰(zhàn),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否定技術,而在于完善治理。只有當技術創(chuàng)新與倫理建設同步推進時,AI才能真正成為造福人類的工具。這需要技術開發(fā)者保持敬畏之心,監(jiān)管部門把好安全之關,普通用戶擦亮辨別之眼,共同構建健康可持續(xù)的AI發(fā)展生態(tài)——技術向善,方得始終;倫理先行,方能致遠。 |
相關閱讀: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
-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 奮勇爭先 決戰(zhàn)決勝“十四五”
- 持續(xù)深化拓展"三爭"行動
- AI看福建
- 朱子學與全球文明對話大會
- 跨越山海
-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